太阳成集团tyc234cc

   |    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
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廉洁文化 >> 新闻详情

NEWS廉洁文化

为何用“两袖清风”来形容为官清廉?

2018/11/07

文章来源:党群工作部   浏览次数:10183

为何用“两袖清风”来形容为官清廉?


  “路漫漫其修远矣,两袖清风来去”。太阳成集团tyc234cc常常用“两袖清风”来形容为官清正廉洁,那么“两袖清风”和“廉洁”有什么关系呢?


  “两袖清风”,《辞海》解释为“衣袖中除清风外,别无所有。比喻做官廉洁,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”。但深究起来,“两袖清风”最初并非此意。元朝戏曲作家高文秀的杂剧《好酒赵元遇上皇》中说:“两袖清风和月偃,一壶春色透瓶香”,诗人陈基在《次韵吴江道中》写道:“两袖清风身欲飘,杖藜随月步长桥。” 这里“两袖清风”是指人迎着微风走路时的轻快与潇洒。在不同语境中,常被活用为“两袖春风”、“两袖秋风”、“满袖清风”等,如元曲《扬州梦》:“准备着倩人,扶两袖春风。”


  “两袖清风”还可用来形容生活清贫。北宋的徐积在《谢张才甫筇竹杖》中写道:“满袖清风秋月淡,陶潜绕遍菊花篱”,将自己比作菊花篱边的陶渊明,虽然生活清苦,袖中除了清风淡月外别无他物,却也怡然自得;元朝文学家魏初《送杨季海》说:“交亲零落鬓如丝,两袖清风一束诗”。意即多年来,至交亲朋都零落而去,自己也慢慢衰老而两鬓斑白,除了还有两袖清风外,自己身无长物,只好用一束小诗来为朋友送行。


  那么,“两袖清风”为何被用来形容居官清廉呢?


  古时穿衣,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开,在腰间束带,随身携带的散碎东西可揣在怀里;官员多穿宽袍大袖,杂物可放于袖中。廉吏卸任后,两袖无钱,空空如也,只有清风充盈其间,故可用“两袖清风”来形容为官清廉,身边没有余财。如明朝吴应箕在《楼山堂集·忠烈杨琏传》写道:“入计时,止馀两袖清风,欲送其母归楚,至不能治装而去。”官至最后,送母还乡,竟然连件新衣服也做不起。又如明朝官员况钟,曾在苏州任十年知府,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。离任赴京时,百姓纷纷自发以酒送行,他便作诗以记之:“清风两袖去朝天,不带江南一寸绵。惭愧士民相饯送,马前酾酒密如泉”。


  提到“两袖清风”,就不得不说起明朝著名的廉吏于谦。于谦,字廷益,浙江钱塘人,自幼聪颖过人,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,兴利除弊,刚正不阿,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。《都公谭纂》卷上载:于少保(谦)尝为兵部侍郎,巡抚河南,其还京日,不持一物,人传其诗云:“绢帕蘑菇与线香,本资民用反为殃。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”“闾阎”是里弄、胡同的意思,引申为民间、老百姓。明代外吏入觐时,常常用绢帕、蘑菇、线香等为礼物,赠送给朝中要员,而这些物品皆派诸民间,势必会加重地方上百姓的负担。于谦在河南、山西巡抚任上,每次回京城议事都不曾带任何珍贵的物品。周围人问他为何不“遵循惯例”,他便作《入京》诗表明心志:自己惟愿不给百姓加重负担,宁可只带两袖清风入朝面圣。


  到了清代,郑板桥在辞官回乡时,潍县百姓盛情挽留,他感动不已,画竹、题诗留赠:“乌纱掷去不为官,囊橐萧萧两袖寒;写取一枝清瘦竹,秋风江上作渔竿”;沈复在 《浮生六记·坎坷记愁》中写道:“抵潼关甫三月,琢堂又升山左廉访,清风两袖”,寥寥数字,好友石琢堂为官清正的形象跃然纸上。


  清风无形,盛德有形,“两袖清风”从最初形容人迎风翩立、两袖飘飘扬扬的潇洒姿态,到后来比喻清官廉吏的操守,既表达了百姓对清官的尊重爱戴,也让古代清官的铮铮风骨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扬中愈发动人。


COPYRIGHT© 2013 - HONGHUA. ALL RIGHTS RESERVED

太阳成集团tyc234cc(中国)投资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
+86 28-6817-6436 中国 四川省 成都市金牛区信息园东路99号 +86 28-6817-6436